做教师的第一个月 | 教学反思
01
工作一个月,最深的感受,也是要打在最前面的一句话是,教师不应是蜡烛,一旦奉献就意味着消耗和掏空。
我觉得这个比喻太苛刻,教师首先是一个平凡人,有血、有肉、有情绪。
在看Knowyourself公众号的时候学到一个词“情绪空杯”,觉得适用于任何关系。
“把自己的共情能力想象成一个杯子,当情绪状态积极充盈时,杯子是满的,可以向别人展示杯子,同时带来能量;当正处于自我耗竭状态,杯子空了还给比尔使用,别人的情绪就会倒进我的杯子,占据我的空间,让我的内心更加疲惫。”
新老师往往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温情看待所有人,但是为了适应想象不到的、琐碎的班主任工作,还依然坚持输出高质量的课堂之后,我们还剩下什么?
我不禁妄想,在教师教书普遍成为副业的环境下,我有没有办法能做那个努力挣扎的、特立独行的人?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把教学做到最好,因为课堂是我们的第一尊严。
但我想这种高要求如果没有充足的休息可能是致命的,因此仅有的时间是不能被剥夺的,不要拿着“蜡烛”的苛刻比喻来要求平凡的老师们,我们用来喘息和恢复充盈的宝贵时间需要据理力争。
生而为人,很感恩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,也很抱歉没有办法活成每个人所期待的样子,抱歉没有那么完美。但是抱歉过后会很开心,因为我实在证实了自己就是个普通人而已。
对自己高要求和承认自己平凡并不冲突,除了承认自己普通、平凡,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人的平凡,也就是理解人性。如果自己尚且达不到自己的期待,又为什么要对别人抱有高期待?
02
我对于教学的高要求仍然在,但同时我接受自己可以不用在第一时间就做得完美,因为我总会慢慢臻于完善,又为何急于一时的完美呢?
欲速,则不达。极速完美的背后也许是你看不到的残缺。
我善于鼓励自己,但凡有做得好一点的我就会表扬自己,心满意足。这一个月来,我做了很多事情——
【课前人物分享】现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,甚至他们还会在我忘记的时候提醒我,就连看似吊儿郎当的学生也会认真询问我该如何准备。我看到他们的改变,坚定地表扬他们,我发现事情越来越好了。
虽然这项工作并没有很规范,但是我想看看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惊喜给我,我在观察,我在沉淀,甚至在催他们电子稿的路上并不轻松,但是我依然抱着有多少材料做多少事,相信会有起色。
【每周文摘】我拿着我高中做的摘抄活页本作范例,告诉他们有一天你们也能做出这样的一本属于你们自己的素材库的!
每周坚持布置作业让他们做,认真批改,也认真形成分享模式,还会积极地表扬那些做得真诚的文摘,当然也不乏很多极具创造性的文摘。
【学习小组】这是我准备用来做读书交流会的,1班很顺利地分了十个小组,而2班的分组都没有办法完成,有同学甚至想一个人成组,我在思考怎么样根据班情更好地把这个分享交流的合作做好,这也是极其重要的。
第一个月,其实只有三周的开课时间,我认真备教材、教教材的同时,徐徐开展了这三种语文活动。
虽然做不到做到像老教师那么行云流水,说不沮丧是假的,但是更多是理解自己的精力确是不够。
03
不过,我在给自己降低期待之外,我有认真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,比如,我上课不知道怎么在板书和课件之间平衡,我很迷茫如何有效地布置作业,我在讲授和他们分享之间要做怎样的支点和设计,还有关于读书分享会,我如果没有读书我怎么指导他们读书......
作为一名新教师要适应这么多工作,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很艰难了,在艰难之中还要做好更是难上加难。
尽管如此,我还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工作,还有很多值得试错和探索的,也相信这些问题会随着我实践的深入慢慢得到解决。
我相信自己,也愿意给自己试错的时间。
接下来的时间,我希望自己能更适应学校的工作节奏,勇于试错,积极反馈,慢慢调整。
善于调节压力和情绪,积极锻炼身体。开始工作后我能强烈感觉到金斯伯格大法官对于一周1-2次健身的执着坚持——没有强大的身体撑不住这让人疲惫的工作强度。
第一个月,我认识了很多善良的前辈老师们,安哥、婵姐、白姐的备课指点,于青老师和林雍老师的鼓励和赞美,还遇到和我一样热爱语文教学的新老师群体,我和她们交流能感受到一种能量之间的传递,我看到了我们之间的共性,就是——热爱、投入和责任。
我很喜欢林雍老师和我说的一句话,教学是一个人的马拉松。
深以为然,这是独属于个人的耕耘和沉淀,但也因为旁边有加油鼓劲的人,有路上一起奔跑的参赛者,才让这马拉松看上去好像没有那么难了。
感恩遇见。
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大地婚介公众号二维码
返程有单公众号二维码
返程有单小程序码
家用电器